新闻动态

吴晶妹:建立中国特色的信用管理学科体系
发布时间:2022-06-07 11:09:27| 浏览次数: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信用管理师培训已经迫在眉睫,在今天的信用社会,需要大量的信用人才,信用管理师缺口巨大,对信用管理师的培训已然需要列入重点计划。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要求扎实推进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与国民经济体系各方面各环节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信用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作用,为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保障。明确提出强化信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积极参与信用领域国际治理。在信用领域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信用管理学科建设应以国家战略发展方向为目标,以满足社会具体的人才需求为己任,加快学科建设,培养专业人才,为形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格局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为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基础性支撑力量,为中国向国际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方案铸造一流人才。
为此,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一、信用管理学科应该是通识性的


我们需要对信用管理专业学科属性与地位再认识。
关于属性,信用的应用涉及很多领域,跨部门、跨行业,信用管理专业教育提供的是基础性的通用专业知识,不是金融领域的下分学科,信用管理是通识性专业。
关于学科地位,我认为,信用管理专业源于借鉴西方,但是创新发展在中国。在宏观信用管理领域,社会信用体系、信用监管等制度与措施,大量的是中国原创,主要源于中国的体制和机制,源于中国的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信用管理专业教育应该总结、梳理与阐述,并通过教育把它落实与持续下去,同时向世界输出中国信用管理实践经验及中国信用理论和教育。信用管理事实上一直是大国强国国际战略的一部分,从前的微观信用管理看美国,今后,宏观信用管理能否看中国?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中国的信用管理教育就将是世界性的。

二、信用管理学科需要更高阶、更宽口径


首先,在金融教育体系下,无法搞好宏观信用管理教育;就是搞微观信用管理,也有很大一部分与金融无关。
其次,现在都是大类招生,在金融学院,招进来都是要学金融的,在大二的时候再让学生们选专业,这个时候,很少有学生会选信用管理,大部分都会选择留在金融里,毕竟金融是成熟的老学科。每年在专业选择、学生分流的时候,信用管理专业都面临着一次重大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办好学呢?
再次,目前已开专业的高校也只有30%多的设有单独的信用管理系,更多的是含在金融系、银行系等系别下,没有基本的教学组织,都被代管,怎么能搞好专业教学呢?
更重要的是,信用管理从2002年初创,到今年就是二十年了。创立这个专业的这批老人陆续退休了,这个专业正在更新换代,新旧交替,且险象环生。可以说,我国信用管理专业现阶段正处于拐点。也许,有问题的不是信用管理专业本身,而是办学路径与办学思想。
作为第一代信用管理专业的创建者,我们有多么热爱信用管理专业就有多么痛的悲伤与忧患,所以在这里我强烈呼吁,我们团结起来、统一思想、加倍努力,保护信用管理专业生存,同时推动信用管理专业发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眼下看,国家发展急需信用管理人才,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勇担责任,做出应用的贡献。从长远看,维护和发展这个专业是我们的神圣历史使命。

三、信用管理学科教学与科研体系应做重大改革


对照国家发展的宏观愿景及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战略要求及相关的政策制度要求,现在的信用管理专业学科建设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距离满足社会要求、提供高质量人才还有很大的距离。下一步,信用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应下大力气,下大决心,进行重大改革,着重完善培养人才的结构、提升人才的适用性与综合水平,增加培养人才总量。
截至2020年,全国开设本科信用管理专业并招生的院校共有30余所,每年毕业生约2000人左右,谈不上补存量,就是增量,也只能满足13%。按现在的情况,要满足增量还需要200所高校。当然,教育要循序渐进,但现状是停滞且退,应加大力度了。
在结构方面,宏观的教育应该分出信用法律、信用经济、信用监管等不同的层次和方向;微观的教育可以细分为金融、企业、科技与数据等方向。
现在的问题是宏观的教育基本没有,微观的教育不到位,教学比较同质化,应注意不同层次的人才需要不同的知识体系,应该以满足社会实践需求为导向,培养适用性人才,才能实现信用管理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信用管理学科教育要分层并且应该多元化


我在2002年出版的现代信用学中提出了宏观信用和微观信用。以此为基础,我进一步提出宏观信用管理教育和微观信用管理教育。
宏观信用管理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复合型管理人才,要学习社会信用体系、信用经济、信用监管、信用法律、信用数据应用与隐私保护、现代信用学基本原理等,这类人才培养大部分需要在重点高校和部分普通高校进行。
微观信用管理教育培养的是经营管理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要学习的是具体的信用管理知识、制作信用产品与服务的技能、信用风险识别与度量技术等,需要在少量的重点高校、大部分的普通高校和专科学校及职业技能学校进行,微观教育需要多元化。
总之,信用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要素,信用管理是信用经济下社会管理的新要素,信用管理学科应是高等教育在新起点、新时代、新阶段的高质量发展的新内容。重视信用管理学科建设,推动信用管理学科发展,利国利民。
(作者:吴晶妹,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导,信用管理专业学科带头人、厦门国信信用大数据创新研究院名誉院长)

 
 
 上一篇:信用管理师、信用修复师(信用管理师信用修复方向)线上培训学习
 下一篇:首次京津冀晋信用标准化联络员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