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外发布的2023年“提振消费信心”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结果。调查发现,超八成受访者对国内消费环境总体表示满意,多数受访者对消费监管力度与成效表示认可,认为消费环境越来越好。
但当前消费环境仍然存在短板。其中,“个人信息泄露烦扰多”排在各类问题首位;28.3%的受访者认为消费中浪费现象(如餐饮浪费)比较严重;26.6%的受访者认为网络谣言多发,问题相对突出。消费者关注度较高的消费环境问题还包括预付费/卡商家跑路、虚假宣传或引人误解的宣传等,对于现存短板,消费者也应擦亮眼睛,看清套路,精准避“坑”。
食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如何让自己买到安全放心的食品,结合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就食品方面消费提示如下:一是食品采购要细心。首先应选择到证照齐全、管理规范、口碑不错的商场、超市和农贸市场等场所,选购新鲜食物的同时,要做到“三查三留意”:一查食品包装标识是否齐全,留意不可贪图便宜购买“三无”食品;二查食品和原料的生产、保存日期,留意是否超过保质期;三查食品外观,留意不购买感官异常的食品和原料,索取保存购物凭证;二是网络订餐要小心。要注意查看卖家的食品安全相关证照及产品生产日期、保质期,选择近距离的餐饮单位订购,尽量缩短食物运送时间。收到食品后要检查食品包装及食材质量,及时加工、食用,勿长时间存放,尽量不网购凉菜、生食品种、冷加工糕点等高风险食品。
一些不法经营者用大额优惠诱导消费者办理预付消费卡,之后或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或因早有欺诈预谋,停业跑路;有的预付消费卡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单方面设定不公平格式条款限制消费者合法权利;也有消费者办卡之后发现服务缩水,名不符实。提醒消费者办理预付卡时一定要慎重,核实经营者的注册信息,查验发卡企业是否在商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签订协议时查看合同有无不公平条款,谨慎办理大额预付消费卡。
为避免自身利益受侵害,广大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一定要擦亮眼睛,避免上当受骗。一要尽量选择大型成熟、经营资质齐全的网络平台,并在平台内优先选择信誉良好的网店购买商品。二要看清网购商品的规格、保质期、价格、支付方式、配送范围、退换货规则等详细信息,可以查看消费者评价并货比三家,选定商品后最好与卖家联系确认发货时间。三要在常见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不要轻信卖家提供的支付链接或二维码,不要轻易点击卖家通过微信、QQ等方式提供的交易链接或图片。
一些不法经营者利用老年人防范意识较弱的特点,采用免费试用体验、讲座授课、专家义诊、赠送礼品、无效退款等承诺,诱导老年人花高价购买假劣保健品。老年人在保健品消费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警惕,牢记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切勿贪图小便宜,不要轻信不法商家虚假宣传和免费承诺,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并核查保健品企业及产品信息,发现上当受骗保留相关证据,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一些不法经营者美化夸大商品功能和作用,来获得消费者的信赖。虚假广告采用的手法多种多样,比如:夸大商品的原料或掩盖低档原料;假冒优质商品产地;商品价格在广告中任意变换;虚构企业的历史渊源及规模以及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虚假的还本销售以及谎称免费的虚假宣传行为等。
一些不法经营者以次充好“鱼目混珠”,产品质量问题突出表现在规划、设计、制造、检测、计量、运输、储存、销售等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据《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产品质量不符合合同规定、没有质量三包规定产品都是产品质量问题,严重侵害消费者的人身健康或财产。
一些不法经营者在合同中存在弱化责任等不公平条款,不公平条款有多种类型,如果在合同中加进某些条款,其内容直接涉及某些情况下发生的责任得以免除,诸如:规定自己仅就故意或重大过失负责;缩短法定瑕疵担保期间;赋予供应商以任意解除合同的权利的条款;限制或剥夺相对人权利的条款;限制消费者寻求法律救济手段的条款等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不公平条款。
部分电商平台企业未充分核实注册用户意愿,“默认”用户同意,经常出现诸如垃圾短信泛滥、违规收集个人信息、信息非法倒卖等消费者隐私保护缺失的情况。甚至于部分商家,还存在将具体用户添加标签、“黑名单”等操作。注意个人信息保护,不轻易授权,同时在日常消费中注意姓名、电话和地址等个人信息的保护,防止泄露。
“诚信之光”来自政府主管部门坚守责任、公正监管、严格执法,来自市场主体恪守正道、公平交易、以诚相待。只有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才能真正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恢复和扩大消费,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
今年“3·15”,哪些消费领域会受到央视的关注?哪些企业将会“上榜”?我们拭目以待。